香港高校不为人知的一面,你都知道吗?
坐落在香港的几所高校在世界上也是远近闻名,而它们的发展也正诉说着香港的前世今生,随着我一起来来听听吧!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称为 “ 港大( HKU ) ” 。是一所位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 “ 常春藤 ”之称 。其奠基于 1910 年 3 月 16 日,次年 3 月 30 日正式注册成立。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同样需要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清政府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遂默许并予以支持。便一同捐款资助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于 1910 年 3 月 16 日主持大学的奠基仪式。 1911 年港大成立, 1912 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
香港大学建校初期,其规模极小,自 1912 年 3 月 11 日正式开学,到 1916 年 12 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 23 名毕业生。因卢押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 。 1916 年 12 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 23 个毕业生及 5 个荣誉毕业生。 1925 — 1926 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 1927 年,港大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 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 1945 年复办; 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香港大学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1941 年教学全面中止; 1948 年 4 月 9 日复校后,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学校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于 2012 年落实,大学教育由三年改为四年,与内地的教育体制正式接轨。学制改革对于香港而言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主要涉及政治、教育、社会三个方面,游历港大,一直处于拾级而上的状态,蜿蜒的石阶蔓延四方,树木苍葱。门楼上的标示写着 “明德格物” ,语出《礼记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这四个字的座右铭反映了这所高校的办学理念。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简称港科大( HKUST ),为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并获 AACSB 和 EQUIS 双重认证,是一所亚洲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以科技和商业管理为主、人文及社会科学并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见长。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 1991 年 10 月,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 8 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由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所学院组成。
香港科技大学的地标──位于广场正中央的日晷,香港科技大学是因为 1980 年代经济结构转变而起。由于香港已经进入经济转接期,香港政府预计香港经济会转型为以高科技与商业为主,而工商业要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