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什么意思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12-01 17:17:22
浏览量: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什么意思
出自于:老子(李耳)的《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这里的“冲”的意思是:虚无。意思是:大“道”无形无影,空虚开形,但其作用又是无穷无尽。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什么意思啊?-----意思是:“道”是不可见的虚体,然而其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是那个人写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冲,就是中,读zhōng西周时无“冲”字,只有“中”字,本章的“冲”正是“中”字。道中:道理之中。道中而用之或不盈:每事都在该事的道理之中去指导自身的行为而实践,你难道不觉得已知的道理不够用或者已知的道理不太深入(肤浅、不够用)的问题吗?3,一切如风随风而去 临风而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老子》第二十一章1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5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1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2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3 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4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5 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你好!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这本经典是道家至宝.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4,合光同尘 何解
和光同尘 【拼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 【解释】: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比喻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解释为 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这里泛指合于“道”的智者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做法,并非贬义。 《佛光大辞典》:“【和光同尘】……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导引众生入佛法。”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与恶人接触后,容易被恶所污染,那么就要远离恶人。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示例】: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近义词】:浑俗和光、与世无争 【近义俗语】:一路货、一路货色与光同尘:与、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老子本意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后来也引申比喻同流合污。和光而不同其尘,是为守己之道。言和光者,非随彼修持,但不攻讦,亦不赞叹之谓。若随彼转,则便成同尘矣。同尘,则便成佛法之罪人矣。5,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译文:按道的规律形成的物体:若有若无,闪烁存在的样子,其中有形象;亮暗变化中,其中有物;幽深昏暗的样子,其中有细米之类的东西。细米之类的东西特别真实,在其里面有信实:从古到今,它的定义都不变,并它来考察众多奇妙物体。我是怎么知道众多奇妙物体的性状呢?就靠这个。理解:本章极有可能讲的构成世界的最小粒子。这可能和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有关,老子看到的图书也许都是上古或者前代文明遗存下来的。那些古老的知识经过口口相传,直到老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人真正能讲清楚了,所以那时候的人只能记述大概。0.1飞米下的世界这一章是接着第十四章阐述的。极有可能是由光、波、暗物质这三者按道的规律形成的最小东西。在光、波、暗物质三者合成的世界里,若有若无,闪烁变化样子,其中存在某种形象。仔细放大看这种形象,恍惚变幻的样子,里面似乎有一种物,再放大看这种物,幽远昏暗的样子,其中有细米之类的精华物。这种精华特别真切,里面有着一种构造。从古到今,这种东西的定义都不变,人类通过这个东西来认识万物的构成。我怎么知道众多奇妙事物的性状的呢?就是通过这个。 注意:同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一样,都是讲上古记载的学术。注释:道之为物,道,使。。道。物,同“物是人非”、景象。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象,形象、好像。窈,幽深,深远。冥,昏暗。精字本义: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信,守信用、信任,诚实。名,定义、名称、命名。阅字本义: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甫字本义:奇花异草。知,知识、知晓。道德经 是老子的圣言,不可以用学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只能在修行中领悟。尤其是你上贴的这段,根本就无法解释,因为 道 也是强名。道是不可以言的。以下为个人所知的一点意向,并不是解释这段话是道法的心法,依照此心法,就能修出神通,比如你在打坐时,你口渴了想吃水果,起心动念 水果就来了,所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还有用这段心法,你身形一晃就到了千里之外的祖师修行的山洞中,或其他地方,总之道是可以察,可以用 ,而不可以言的不知道你是否有所悟。6,道德经靠前到十章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天 长 地 久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徼,音叫)。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而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处(夫,音扶),是以不去(去,上声)。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不为也(夫,音扶),则无不治(治,音持)。四章道盅,而用之又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似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如守忠。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七章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平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治,平声),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已,音以)。揣而锐之,不可长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咎,上声)。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治,音持),能无为?明白四达,能无知?天门开阖,能为雌?生之畜之(畜,音凶,入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长,上声),是谓玄德。7,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4、"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和谐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种特立独行而又贴合社会规则的处世之道。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扩展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认为万物都处于矛盾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一、释义1、方而不割为人方正,但却没有锐利的棱角, 去割伤他人。别人有小过小错, 我们也不要去用言语割伤他的心灵。2、廉而不刿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又很厚道,不会疾恶太严,苛刻太甚。3、直而不肆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要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说。4、光而不耀有了成就的光芒, 但是保持温润低调, 决不放耀显摆, 否则就成了刺眼。二、出处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扩展资料: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2、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3、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4、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这句话语本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原句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翻译: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扩展资料《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着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句话意思为:(有道的圣人)方正但是不伤人,锐利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1、语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2、【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拓展资料:1、《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2、《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靠前,宇宙。《老子》在靠前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 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们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这句话意思为:(有道的圣人)方正但是不伤人,锐利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1.语出老子《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2.【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扩展资料:价值影响《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道德经》选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道德经一、释义1、方而不割为人方正,但却没有锐利的棱角, 去割伤他人。别人有小过小错, 我们也不要去用言语割伤他的心灵。2、廉而不刿为人清正廉洁,可是处事方面又很厚道,不会疾恶太严,苛刻太甚。3、直而不肆为人率直,可是决不直率得过于放肆。表达看法,要选择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说。4、光而不耀有了成就的光芒, 但是保持温润低调, 决不放耀显摆, 否则就成了刺眼。二、出处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扩展资料: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