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于是余有叹焉,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于是余有叹焉,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12-01 20:03:24 浏览量:

1,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D 2.A 3.A 4.B

2,于是余有叹焉在段首起了什么作用

于是余有叹焉在段首起了引出下文的作用在全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没看懂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小题1:C(叹:感慨。夷:平坦。孰:谁)小题2:B(A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B因为。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代词/主谓间,取独。)小题3:A小题4:(1)尽了自己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2)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略

4,翻译成现代文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对于这种情况。焉:句末语气词。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
于是:于什么什么事 余:我 叹:感叹。感触 焉:相当于现在的 啊 呀 连起来就是了
“焉”应该是兼词吧,相当于“于是”,译为“对于这件事”

5,于是余有叹焉翻译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对此我又感慨啊。 于是我对此有感叹啊。
所以我非常感叹啊!

6,高一课本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寺中于是余有叹焉中于是是

“是”在古文中指“这个”,可以因应不同情境翻译成“这时”“这里”“这件事”等等。这里作者发表感慨,应译作对于这件事较为妥当。与之类似的“斯、此、兹、之”同样表示“这样”的意思
对于这件事
对于这个情况,我有感慨了。
前面一段是什么?忘了
对于这件事。因为前面是说作者有能力进山洞 却盲从别人 以致自己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下文则从这件事来阐述作者内心的感想。自然而然,符合写文的传统习惯。而且作者写文时已经出了山洞,应该是针对事件写的。
你好!在这个地方,在这时。“于是”用于句子中的时候一般都翻译为在此处、在此时,用在句首的时候就译为“于是”,和现代汉语一致。是个古今异义词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7,于是余有叹焉 出自哪篇文章

游褒禅山记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还有: 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似挽歌辞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 噜噜熊-出国留学网 版权所有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