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憎,爱与憎读音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12-05 03:35:40
浏览量:
1,爱与憎读音
爱与憎,这个词语的读音是ài yǔ zēng。爱和憎是一对反义词,它们的词义相反。2,怎样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
此句诗出自于唐代李商隐的《北青萝》,全诗为: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本首诗的首联是描写诗人在残阳之时寻访僧人;颔联是描写在诗人寻访过程中的所经之路及途中所见之景;颈联是描述诗人是在黄昏之时方才找寻到僧人,并用精湛的词句栩栩如生的表达出僧人简朴、平静的生活;尾联则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是描写诗人当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有感而发。诗人的这一首诗描绘出诗人不畏艰难、一心求禅的形象,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对仕途荣辱的追求是淡泊的。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僧人清幽淡雅的生活,同时还表现出诗人对于禅的领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理智面对,用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整首诗的语言精练,层次清楚,蕴含丰富。颈联中用“闲”字描写出佛家对于红尘欲望的否定,以此突显出诗人想要在佛教思想中获得解脱,从而抛弃爱恨情仇,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平静。“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是表达了诗人所收获的思想启迪。从佛教中理解,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均在微尘里,人也不过是一粒微尘而已。诗人在领悟了这个道理之后,便觉得纠缠爱恨是没有必要的事,摒弃焦虑,从而用淡泊之心去面对浮世的纷纷扰扰与仕途荣辱。3,爱与憎翻译成古文怎么说
1、“爱”和“憎”在古代汉语中也称爱、憎。如:“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法言》)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盗憎主人。(《国语·晋语》)秦甚憎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爱与憎”一并使用,古文中用“爱憎”或“憎爱”。如: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後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史记-佞幸列传》)业因势而抵陒,称朱博,毁师丹,爱憎之议可不畏哉!(《汉书-杜周传》)(袁)滂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瓘性猜恶,赏罚皆以爱憎。(《魏书-列传第八十七》)故曰:“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后汉书-文苑列传-刘梁传》况其奸心素笃,而憎爱移易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真度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产相朋,因有憎爱。(《北史-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薛安都传》)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以憎爱进退百官。(《元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韩若愚传》)3、因“怜”有爱的意思,故“憎爱”也说“憎怜”。例如:迎知喜恶,默测憎怜。(柳宗元 《乞巧文》)4、爱、憎的近义词分别是喜、恶,古文中有用“喜恶”“爱恶”表达“爱憎”之意的例子。如:迎知喜恶,默测憎怜。(柳宗元《乞巧文》)於是爱恶相攻,互相谤告。(《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