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的认识,您对孔子的印象如何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12-08 02:51:46
浏览量:
1,您对孔子的印象如何
孔子是一代宗师,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界的鼻祖。他主张“仁”、“礼”、“为政以德”,二千多年来,中国一直都是采用儒家的宗旨,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为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闻名中外。不咋样。孔子是圣人,是伟大的先祖。但我不喜欢他歧视女性的说法: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2,收集并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写出你对孔子的评价
材料一: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社会。他的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材料二: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孔子的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家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靠前思想家之首。3,对孔子的看法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乃圣人也.大文学 教育家他执着游说个诸侯施行仁政要说缺点也就同样是执着 固执.4,告诉我关于孔子的知识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5,如何认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3.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2.孔子建立了儒家学派.该学派的思想是"仁"汉武帝大一统之后,该学派的统治地位确立.3.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2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4.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整理书籍,编写了[春秋]册订六经,为中国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6,我还对孔子有些了解
我所了解的孔子是一位满腹经论的儒家学派创始者。但我从他的种种言论中发现他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首先是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其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最后是敏儿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学无常师,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7,大学生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摘 要: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人本精神和道德色彩,而与神秘主义和自然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孔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天命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孔子的天命观,既尊天命,又重人事,而且以“人事”为重心。从而。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现实性、道德性、实践性。 关键词:孔子 天命观 现实性 道德性 实践性 在《论语》中,“天命”一词曾两章三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雍也》)一曰“知”,一曰“畏”,仅二字便将孔子的天命观著显无遗。孔子虽不明言天道,却特别强调尊天法天。他言“天”,终不离“人”,这种“尊天重人”的天命观以现实性、道德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成为后世士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孔子天命观的现实性 孔子天命观的现实性是回答“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的真正原因及理解其“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态度的出发点。孔子之所以不言天道,是因为在他看来,“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他认同“天道远,人道迩”,认为天道同人道相比,为人道而服务的。因此,他处处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事,而且要立足人事,服务人事。 春秋后期,各国争霸战斗不已,周公礼乐文治教化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着眼于现实,孔子以安平济世为己任,积极投身于现实,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救世精神,面对讥笑、围攻、误解,仍然矢志不移,以担负天下、国家、王道为己任,为实现仁政而艰苦跋涉。正是孔子的这种现实性品格使他在天命问题上“罕言之”,“知之畏之”且“安之乐之”。这种态度,一方面削弱了主宰一切的人格化的神的绝对权威,一方面又将其改造为一种可知的义理之天。 但是,孔子并没有否定天的主宰性,他把天命理解为一种当然之责,必然之任,如孔子重视祭祀。但他的祭鬼神,完全是为了现实人的情感需要与心理安慰,是亲之所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他的祭天,是敬天,是为尽自己的当然之责。故而,孔子强调“见危受命”,言君子当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担当重任,努力拯救现实,造福社会。孔子天命观的这种现实性品格,是一种高超的处事智慧,他的高明处就在于承认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步步超越,以期望新的理想。这种安于现实,绝不等于安于现状。孔子并非缺少超越感,对终级关怀不加关注,而是他以天为最终依托后,就极力注目于现实。他明白,一旦离开了现实,一切都只能是虚无。真正成圣之人,必也安己安人,不仅成就一己之德,必当成就天下之事功。虽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为而未成,则过不在己,因天命可畏,但只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有为,就可期于天成,故当知天命。 二、孔子天命观的道德性 孔子天命观的道德性足以解释“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的困惑。一般释“天命”为“上天使自己如此”,又将之分为“德命”和“禄命”。德命,指修善行德;禄命,广指寿夭吉凶、贫富穷达等。颜子德行可谓孔门之首,然常穷困于陋巷;子贡之德不比颜回,而财富却冠于孔门之最。夫子称“赐不受命”,却称许颜回,故此“命”自然指德命而言。在这里,德命与禄命即平常所言之道德与幸福之间似乎出现了矛盾。孔子的解决之道是销禄命以归德命,强调其天命的道德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士见危受命,见得思义”(《宪问》)这里,“命”与“礼”、“义”并称,显然是指德命;而“不幸短命死矣”“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雍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则主指禄命。 孔子重德命而轻禄命,并非否定人的长寿、富贵、显达,片面要人积善行德。只不过人的贵贱祸福并非人力能定,不能完全取决于自我;而积善行德则可以为之由己。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家,孔子强调“由己”,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君子修其德命则自能安处禄命。所以说唯君子能知天命而畏之。 在这里,“知天命”与“畏天命”当分而言之。一曰“敬畏天命”,道之废行,事之成败都是不可确定的,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一曰“贵知德命”,我之所行合于道,进于德,知其当为,则必为之,否则必不为,则是确定的,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然而,禄命与德命,“知”与“畏”,虽分而言之,并看似对立,究其实则是一致的。知天命者必安于天命,只要尽心而为当为之事,当无愧于吾心,成则吾喜,败则亦安。至于“有德者不应该总是受苦”的二律背反,康德给了人们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而孔子则以“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君子固穷”(《公冶长》)解决了此矛盾。 三、孔子天命观的实践性 孔子思想的整体精神可归结为实践理性,而实践性亦可以说是孔子天命观的特色所在。其天命观的现实性与道德性亦可说是一种实践性。实践,既是一种自由,又是一种实用。孔子对传统天命观的改造及其一生的行程可谓之最好注脚。孔子把“天帝”“鬼神”从一种高高在上的有人格的主宰之神降低到凡间,使其由人的强敌变为人的依托。把对“神”的敬畏变成对至亲的孝顺,把对“神”的祭祀变为对礼的崇尚,从而改变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的偏颇,三代损益,达到了一种情实仪用“文质彬彬”的中道。 通过此种改造,不仅使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命运的精神束缚,获得了某种自由;而且使人在心理上、情感上得到了某种平衡与安慰。此种改造,一定程度上脱去了“鬼神”迷信性的严重束缚,但保留了“天”的主宰性之无上尊严,从而保证了孔子政治观的实行,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为政》)。周公“以德配天”,使天子“敬德保民”。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承认君子禀受天命,当以德治理天下。把君主冠名以“天”,称为“天子”,既标志并肯定了无上的权威,同时也限制了权威的无限性。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既利于维护社会现实,保持其稳定;又批判社会现实,实现其进步革新。当然这种作用的实现,需要所有社会个体都能安知天命,各尽其责,共造和谐进步。而孔子天命观的实践性为此提供了可能。他把人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尊严,人不依赖“神”,不附属于“君”。正是孔子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才能够“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你好: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人本精神和道德色彩,而与神秘主义和自然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孔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天命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孔子的天命观,既尊天命,又重人事,而且以“人事”为重心。从而。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现实性、道德性、实践性。希望你能喜欢你好: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人本精神和道德色彩,而与神秘主义和自然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孔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天命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孔子的天命观,既尊天命,又重人事,而且以“人事”为重心。从而。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现实性、道德性、实践性。希望你能喜欢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