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不得不防的换汇、代购、代缴学费等陷阱!
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馆网站提醒,近年来,网络上出现很多提供优惠“换汇”、“代购”、“代缴学费”的广告,有些人为图“方便”、“便宜”而参与其中,往往导致“财物两空”。有人还因所涉资金来源非法、盗刷信用卡等问题卷入“洗钱”、“信用卡欺诈”犯罪,悔不当初。
对于年龄较轻、生活经验不足的留学生来说,尤其需要擦亮双眼、注意保护财物与人身安全。
一.打折“代缴学费”陷阱重重
据中国侨网报道,2019年6月,2名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20岁的小李和小王被控犯A类信用卡欺诈罪。李被控九项欺诈罪名,王被控一项重罪和一项欺诈未遂轻罪。
两人向法院提交的证词显示,一名陌生人通过短信联系他们,称可以用折扣价支付学费。小李告诉警方,陌生人答应代缴学费,条件是将学费的60%交给他,自己并不知道交学费使用的信用卡是盗用的。而小王称,这名陌生人同意帮他代缴学费、汽车保险、房租和其他物品。
新罕布什尔大学警长迪恩(Paul Dean)介绍称,这名陌生人帮小李交费使用的信用卡是盗用的,共用9张信用卡,共支付学费56407美元,每张信用卡被划走6267.5美元。这些信用卡的持卡人分部在美国的6个州,包括德州、加州、维吉尼亚州、佛罗里达州、新泽西州以及威斯康星州,还有一名持卡人远在澳大利亚。小李和小王于在达勒姆被警方捕。两人在缴纳了5000美元保释金后释放,但他们的护照都已被扣留。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调查,类似的骗局并不鲜见,犯罪手法也高度一致。常见的做法是,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短信、论坛等渠道发布一些“学费优惠”的信息,声称自己的信用卡有返现折扣,而返现部分正是留学生可以省下的钱。发布该信息的不法分子声称,自己只为获得信用卡积分。为取得留学生信任,他们甚至承诺可以在“代缴学费”成功后再收费。而留学生一旦同意让对方代缴学费,不法分子就会盗刷别人的信用卡支付学子的学费,留学生在收到学校确认支付学费的邮件后,将钱转账给不法分子。当信用卡持卡人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而报警后,校方认定已支付的学费无效,通知学生再次缴费,这时留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此时,骗子早已无迹可寻。
2016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起留学学费诈骗案曾引发广泛关注,90名在华盛顿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找人代缴学费,共被骗近100万美元。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也是盗刷信用卡代缴学费,在当时,他们给学生的折扣价是“95折”,因为“这样听上去更‘可信’”。同样的骗局模式,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多所高校都曾出现过,其中不乏中国学生被骗的案例。
二.小心“代购”惹麻烦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网站消息称,2019年7月,美东地区发生一起留学生因“代购”惹上麻烦的案件。
小张来美国留学,学习的同时想找个***缓解一下财务状况。小张在网上某APP看到不少“代购”广告。帮人跑腿刷卡买东西就会有报酬。小张决定试一试。谁知当他拿着对方提供的“购物卡”靠前次刷卡“代购”时,就因该卡系伪造被商家发现报警。小张随后被逮捕,下一步将出庭面临多项指控。留学之路刚刚开启即麻烦缠身,令人惋惜。
实际上,近年来留学生因“代购”被逮捕的案件时有发生。“代购”人员往往通过盗取公民身份信息,伪造他人的信用卡或购物卡,再以“商家限购”、“每人只能购买一次”等为由,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招募***人员代为刷卡购物(通常都是购买价格高昂的奢侈品),许诺事后付给一定佣金。如客户一旦购物过程中“出事”,代购人员便“人间蒸发”,很难追查。
参与“代购”的人中,有的缺乏法律常识和防范意识,以为帮人代买东西没什么大不了,殊不知有关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也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万一不幸被抓,自称不了解法律规定就可全身而退。切记,刷别人的卡购物消费,无论是何理由都是违法。小张被捕后懊悔不已,“早知道刷别人的卡违法,说什么也不会冒险去干啊!”此外,美国对于留学生在美***打工有严格规定,留学生在选择勤工俭学前务必要了解相关限制,以免因违规***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外国公民一旦在美触犯法律,轻则留下个人不良记录,影响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重则将面临遣返、判刑入狱等严重后果。驻纽约总领馆也发出提醒:切实提高法律意识,勤工俭学务必通过正规途径,确保合法合规,不沾染“代购”,避免因小失大!
三.私下“换汇”须谨慎
据中国侨网报道,近期,9名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微信群内私下兑换外汇,被骗超过16万元人民币。
据报道,一个微信名叫“旧城以西”的人,在留学生微信群中以“帮助兑换外汇”为名,先后以汇款和微信转账等方式,收取9名留学生人民币共计16.9万元。但收到钱后,这个微信名叫“旧城以西”的人就消失了。警方发现,其中3名被骗留学生把共计7万元的人民币转入到了一个开户地在哈尔滨的收款账号。于是,警方冻结了这个账号。令警方惊讶的是,这个账户的持卡人发现账号被冻结后,很快主动找到警方,说自己的账号被错误地冻结了。这个人说,这张卡是境外的一个朋友在中国国内经商、进行资金流转使用的。其中涉案的7万元人民币,也是那个境外商人交代他代收的。警方通过持卡人与境外商人取得联系。这名境外商人很快也来说明了情况。这名商人表示,他确实给3名中国留学生兑换过7万元人民币的等值外汇,中间联系人就是微信名叫“旧城以西”的人。这名商人还向警方提供了大量证据,包括他在俄罗斯的银行流水、他和被骗留学生的交谈记录,还有一些被骗留学生跟诈骗嫌疑人的聊天记录。
目前,这个网名叫“旧城以西”的犯罪嫌疑人李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其违法所得已被全部扣押,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类似的案件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频繁发生。
2019年11月,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馆网站消息称,数名中国留学生向可疑人员私下换汇支付人民币后未收到英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或因疑涉嫌洗钱银行账户被冻结向我馆求助。经询,有关留学生均曾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和微博结识可疑人员私下换汇,有关账户因异常变动遭苏格兰警方怀疑涉嫌洗钱而被冻结调查。长期以来,因汇率更优惠、换汇门槛低,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海外中国公民私下换汇习以为常。但却往往忽视这背后的的风险,因小失大给自己在当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1.私下换汇可能遭遇诈骗
诈骗分子往往以“优惠汇率”为诱饵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受害人多通过朋友推荐认识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和微博与对方联系,轻信对方发来的银行转账截图,导致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
2.私下换汇涉嫌洗钱犯罪
私下换汇最大的隐患在于无法保证对方资金来源合法性,易沦为洗钱链条的一环。在各国加大对洗钱案件查处打击力度的背景下,犯罪团伙利用留学生来实施洗钱活动屡见不鲜。
英国高度重视打击洗钱犯罪,是世界上最早通过刑事立法打击洗钱犯罪的国家之一。2018年10月成立国家***中心,打击严重有组织***。加强银行监管,当地银行一旦发现账户资金往来有可疑之处,很可能采取冻结账户、无理由销户等手段。如果银行账户使用较随意,资金往来频繁,极易引起当地银行监管部门警惕。如果被调查人员怀疑无法证明账户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可能面临钱款被没收、罚款、行政处罚等,甚至陷入刑事犯罪诉讼,直接影响在当地求学、就业、征信、签证申请等。
3.私下换汇也涉嫌违反中国法律法规
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私自买卖外汇、变相买卖外汇、倒买倒卖外汇或者非法介绍买卖外汇数额较大的,由外汇管理机关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金额30%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9年2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的违法行为做出了更详细更严格的解释,其中明确规定,实施倒买倒卖外汇或者变相买卖外汇等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从中国有关法律法规中不难看出,如海外中国公民私下换汇,无论是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宝、微信等平台还是当面交易,均涉嫌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的行为,达到一定数额的,构成非法经营罪,或将面临罚款、拘役、5年以下***甚至更严重的刑事处罚。
4.海外中国公民应提高防范意识
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提醒在苏中国公民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规避洗钱风险。一是务必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换汇。要全面了解并遵守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对一些所谓以“优惠汇率”换汇的行为要保持警惕,务必通过银行等合法渠道换汇。同时,要避免小额多次存款等有洗钱嫌疑 的行为。
二是在帮他人代购、置业等行为中如涉及大笔资金,应事先要求对方提供证明其资金来源合法性的证据。
三是如账户被冻结,请积极配合调查,与银行等有关方面保持沟通,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银行提出的合法合规的要求,应予以积极配合。对于银行服务缺失甚至涉嫌违法的情况,特别是涉及歧视的言行,应坚决予以反对并妥善维护自身合法维权。
四是驻爱丁堡总领馆将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协助海外中国公民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但也不会包庇任何违法犯罪行为。